纺织与服装

  • 理想纱条的纤维排列与随机过程分析

    严广松;苏玉恒;

    在Rao给出的理想纱条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想纱条纤维排列的新定义.新定义考虑了纤维的长度分布,从纤维头端排列的概率分布角度指出了理想纱条的形态,新的理想纱条定义完全满足Rao理想纱条的4个条件.使用随机过程对这个新定义的理想纱条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这个随机过程是一个弱平稳过程,进一步求出了这个平稳过程的期望、方差和相关函数表达式,为理解理想纱条的意义和拟合非理想纱条建立了理论基础,也给出了理想纱条仿真的数学方法和途径.

    2014年01期 v.26;No.8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理想纱条的纤维排列与随机过程分析

    严广松;苏玉恒;

    在Rao给出的理想纱条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想纱条纤维排列的新定义.新定义考虑了纤维的长度分布,从纤维头端排列的概率分布角度指出了理想纱条的形态,新的理想纱条定义完全满足Rao理想纱条的4个条件.使用随机过程对这个新定义的理想纱条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这个随机过程是一个弱平稳过程,进一步求出了这个平稳过程的期望、方差和相关函数表达式,为理解理想纱条的意义和拟合非理想纱条建立了理论基础,也给出了理想纱条仿真的数学方法和途径.

    2014年01期 v.26;No.8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自捻纱线强力的Weibull分布预测

    肖志永;崔红;姚兴川;

    通过实验对自捻纱线不同夹持长度下的断裂强度进行Weibull分布分析,纯腈纶自捻纱断裂强度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的平方R2达到0.92~0.98,说明纯腈纶自捻纱的断裂强度符合Weibull分布,可以用Weibull分布来预测自捻纱线的断裂强度.同一种纯腈自捻纱线在不同夹持隔距下的Weibull模量是不同的,120 mm夹持隔距测试有捻区时Weibull模量β最大,表明腈纶自捻纱线的拉伸断裂强度值的离散性最小,其拉伸断裂强度的均匀性和可靠性最高.夹持隔距110 mm时,有捻区拉伸时η值最大,表明此时腈纶自捻纱的平均断裂强度最大.

    2014年01期 v.26;No.8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自捻纱线强力的Weibull分布预测

    肖志永;崔红;姚兴川;

    通过实验对自捻纱线不同夹持长度下的断裂强度进行Weibull分布分析,纯腈纶自捻纱断裂强度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的平方R2达到0.92~0.98,说明纯腈纶自捻纱的断裂强度符合Weibull分布,可以用Weibull分布来预测自捻纱线的断裂强度.同一种纯腈自捻纱线在不同夹持隔距下的Weibull模量是不同的,120 mm夹持隔距测试有捻区时Weibull模量β最大,表明腈纶自捻纱线的拉伸断裂强度值的离散性最小,其拉伸断裂强度的均匀性和可靠性最高.夹持隔距110 mm时,有捻区拉伸时η值最大,表明此时腈纶自捻纱的平均断裂强度最大.

    2014年01期 v.26;No.8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碳/金属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汪娟;周敏东;储长流;

    通过磁控溅射法在碳纤维表面镀Cu薄膜和Fe薄膜,制得碳/铜复合纤维和碳/铁复合纤维,对其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测试其表面形态、力学性能和浸润性等,并分析不同的溅射工艺条件对纤维的影响,为其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2014年01期 v.26;No.8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碳/金属复合纤维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汪娟;周敏东;储长流;

    通过磁控溅射法在碳纤维表面镀Cu薄膜和Fe薄膜,制得碳/铜复合纤维和碳/铁复合纤维,对其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测试其表面形态、力学性能和浸润性等,并分析不同的溅射工艺条件对纤维的影响,为其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2014年01期 v.26;No.8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再生涤纶纤维纱的性能探讨

    朱进忠;盛杰侦;张春艳;

    测试了再生涤纶纤维纱的性能,包括强伸性、弹性回复率、毛羽指数和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并与相同线密度的涤纶纱、涤棉混纺纱与纯棉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涤纶纱的断裂强度最高,其次是涤棉混纺纱和再生涤纶纤维纱,后两者的断裂强度相近;再生涤纶纤维纱的弹性回复率小于涤纶纱,毛羽多于涤纶纱且毛羽长度为3 mm,4 mm和5 mm时再生涤纶纱的毛羽指数较大;再生涤纶纤维纱条干的CV值大于纯棉纱,小于涤纶纱,与涤棉混纺纱相近.

    2014年01期 v.26;No.8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再生涤纶纤维纱的性能探讨

    朱进忠;盛杰侦;张春艳;

    测试了再生涤纶纤维纱的性能,包括强伸性、弹性回复率、毛羽指数和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并与相同线密度的涤纶纱、涤棉混纺纱与纯棉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涤纶纱的断裂强度最高,其次是涤棉混纺纱和再生涤纶纤维纱,后两者的断裂强度相近;再生涤纶纤维纱的弹性回复率小于涤纶纱,毛羽多于涤纶纱且毛羽长度为3 mm,4 mm和5 mm时再生涤纶纱的毛羽指数较大;再生涤纶纤维纱条干的CV值大于纯棉纱,小于涤纶纱,与涤棉混纺纱相近.

    2014年01期 v.26;No.8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拉伸性能研究

    陈莉娜;孔繁荣;许瑞超;

    对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生产方法进行了探讨,选择红黄蓝三原色原液着色黏胶纤维和普通白色黏胶在XD-1振动式细度仪和XQ-2型纤维强伸度仪上联机进行纤维拉伸性能的测试,结果发现,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线密度变异系数大,纤度不均较普通黏胶纤维大;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和比功均比普通黏胶纤维有所下降,但拉伸性能和普通黏胶纤维接近,可满足纺织生产加工的一般要求.

    2014年01期 v.26;No.8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拉伸性能研究

    陈莉娜;孔繁荣;许瑞超;

    对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生产方法进行了探讨,选择红黄蓝三原色原液着色黏胶纤维和普通白色黏胶在XD-1振动式细度仪和XQ-2型纤维强伸度仪上联机进行纤维拉伸性能的测试,结果发现,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线密度变异系数大,纤度不均较普通黏胶纤维大;原液着色黏胶纤维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和比功均比普通黏胶纤维有所下降,但拉伸性能和普通黏胶纤维接近,可满足纺织生产加工的一般要求.

    2014年01期 v.26;No.8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废旧棉纺织品机械拉毛法回收纤维实验研究

    严涛海;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种方法,机械拉毛法回收再利用废旧纺织品是使回收和再生变为现实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自制拉毛简易装置,经实验研究发现,在对废旧棉纺织品使用拉毛法回收纤维时,其排列间隔、钉子露出长度和钉子尺寸等对拉毛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014年01期 v.26;No.8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废旧棉纺织品机械拉毛法回收纤维实验研究

    严涛海;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种方法,机械拉毛法回收再利用废旧纺织品是使回收和再生变为现实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自制拉毛简易装置,经实验研究发现,在对废旧棉纺织品使用拉毛法回收纤维时,其排列间隔、钉子露出长度和钉子尺寸等对拉毛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014年01期 v.26;No.8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棕榈叶鞘纤维的拉伸性能

    郭敏;张同华;程岚;李佳丽;

    研究了棕榈叶鞘纤维(棕榈纤维)在4种不同隔距和准静态条件下的拉伸力学行为,应用SEM观察并分析了纤维断裂面的结构,揭示了纤维断裂的机制.结果表明,棕榈纤维的力学指标具有分散性,强度和伸长率随拉伸隔距的增大而变小,而杨氏模量则呈相反趋势.由于棕榈纤维的结构特殊,强度和模量整体呈现随纤维直径增大而变小的特点.在拉伸过程中,微纤丝取向的改变导致了纤维应力应变曲线中的非线性部分变化,断裂面结构展现了受力时4个纤维细胞的变化过程,解释了纤维的断裂机制.

    2014年01期 v.26;No.8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 棕榈叶鞘纤维的拉伸性能

    郭敏;张同华;程岚;李佳丽;

    研究了棕榈叶鞘纤维(棕榈纤维)在4种不同隔距和准静态条件下的拉伸力学行为,应用SEM观察并分析了纤维断裂面的结构,揭示了纤维断裂的机制.结果表明,棕榈纤维的力学指标具有分散性,强度和伸长率随拉伸隔距的增大而变小,而杨氏模量则呈相反趋势.由于棕榈纤维的结构特殊,强度和模量整体呈现随纤维直径增大而变小的特点.在拉伸过程中,微纤丝取向的改变导致了纤维应力应变曲线中的非线性部分变化,断裂面结构展现了受力时4个纤维细胞的变化过程,解释了纤维的断裂机制.

    2014年01期 v.26;No.8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 基于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的合体式男装袖窿结构研究

    王竹君;邢英梅;李婷玉;

    以合体式男装的袖窿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扫描仪采集臂根围、臂根前后宽等相关部位的数据,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探索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总结出相关部位的比例关系.结合相关部位的动态分析,重点探讨了影响袖窿结构的两大关键部位———窿门宽和袖窿深并总结出相应的算式,可使合体式服装推板过程中常出现的大号服装袖窿过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014年01期 v.26;No.85 30-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基于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的合体式男装袖窿结构研究

    王竹君;邢英梅;李婷玉;

    以合体式男装的袖窿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扫描仪采集臂根围、臂根前后宽等相关部位的数据,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探索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总结出相关部位的比例关系.结合相关部位的动态分析,重点探讨了影响袖窿结构的两大关键部位———窿门宽和袖窿深并总结出相应的算式,可使合体式服装推板过程中常出现的大号服装袖窿过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014年01期 v.26;No.85 30-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水基活性Sb_2O_3试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浸渍帆布中的性能研究

    吕欢欢;毕松梅;谢艳霞;朱泽贺;

    采用湿法改性研究了不同钛酸酯偶联剂对Sb2O3改性的效果,并将改性Sb2O3应用于帆布浸渍液中.采用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改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NDZ-101对Sb2O3进行改性,效果优于其他种类且NDZ-101用量为3%时改性的效果最佳.改性Sb2O3能有效提高浸胶帆布的阻燃能力,同时降低黏合力的损失.

    2014年01期 v.26;No.8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水基活性Sb_2O_3试样的制备及其在阻燃浸渍帆布中的性能研究

    吕欢欢;毕松梅;谢艳霞;朱泽贺;

    采用湿法改性研究了不同钛酸酯偶联剂对Sb2O3改性的效果,并将改性Sb2O3应用于帆布浸渍液中.采用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改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NDZ-101对Sb2O3进行改性,效果优于其他种类且NDZ-101用量为3%时改性的效果最佳.改性Sb2O3能有效提高浸胶帆布的阻燃能力,同时降低黏合力的损失.

    2014年01期 v.26;No.8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基于模板技术的服装袋盖缝制工艺研究

    孙莉;

    在缝制工艺模板技术的应用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模板的设计.分析了模板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袋盖工艺模板化的方法.通过袋盖的传统工艺与模板工艺的对比,阐述了模板技术的优势,并提出了模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2014年01期 v.26;No.8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基于模板技术的服装袋盖缝制工艺研究

    孙莉;

    在缝制工艺模板技术的应用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模板的设计.分析了模板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袋盖工艺模板化的方法.通过袋盖的传统工艺与模板工艺的对比,阐述了模板技术的优势,并提出了模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2014年01期 v.26;No.8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化学与材料

  • 液相沉淀法制备的棒状α-MnO_2研究

    张孟;朱协彬;陈海清;孙坤;王舰;张垒;

    采用硫酸锰和高锰酸钾为原料,用液相沉淀法制备α-MnO2,经XRD、SEM、差热热重、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硫酸锰和高锰酸钾在80℃的条件下,反应4 h,得到分散均匀、棒径约10~20 nm的α-MnO2粉体,在1 mol/L的Na2SO4电解液中扫描速度为75 mV/s,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特性,300 mA/g恒流充放电,比电容为112.6 F/g,阻抗为0.75Ω.

    2014年01期 v.26;No.8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液相沉淀法制备的棒状α-MnO_2研究

    张孟;朱协彬;陈海清;孙坤;王舰;张垒;

    采用硫酸锰和高锰酸钾为原料,用液相沉淀法制备α-MnO2,经XRD、SEM、差热热重、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硫酸锰和高锰酸钾在80℃的条件下,反应4 h,得到分散均匀、棒径约10~20 nm的α-MnO2粉体,在1 mol/L的Na2SO4电解液中扫描速度为75 mV/s,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特性,300 mA/g恒流充放电,比电容为112.6 F/g,阻抗为0.75Ω.

    2014年01期 v.26;No.8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界面聚合制备含杯芳烃结构的交联膜

    张力婉;刘冬青;张丹丹;尹宇航;赵新雨;

    通过界面聚合将对叔丁基-杯[4]芳烃四-O-乙酰氯的正己烷溶液分别与己二胺、辛二胺及双端氨基聚乙二醇1000水溶液进行界面缩聚,制备出3种杯芳烃为交联点的无支撑聚合物薄膜,通过IR和SEM等手段对3种薄膜的化学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杯芳烃与双端氨基聚乙二醇1000形成的交联膜平滑、致密、具有黏性,适合在支撑膜表面形成含杯芳烃结构的聚酰胺皮层,可用于制备复合膜.

    2014年01期 v.26;No.85 49-5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界面聚合制备含杯芳烃结构的交联膜

    张力婉;刘冬青;张丹丹;尹宇航;赵新雨;

    通过界面聚合将对叔丁基-杯[4]芳烃四-O-乙酰氯的正己烷溶液分别与己二胺、辛二胺及双端氨基聚乙二醇1000水溶液进行界面缩聚,制备出3种杯芳烃为交联点的无支撑聚合物薄膜,通过IR和SEM等手段对3种薄膜的化学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杯芳烃与双端氨基聚乙二醇1000形成的交联膜平滑、致密、具有黏性,适合在支撑膜表面形成含杯芳烃结构的聚酰胺皮层,可用于制备复合膜.

    2014年01期 v.26;No.85 49-5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工程技术

  • 基于MPU6050的双轮平衡车控制系统设计

    赖义汉;王凯;

    双轮平衡车是一个高度不稳定两轮机器人,单独使用陀螺仪或者加速度计都不能提供有效而可靠的信息来保证车体的平衡.介绍了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的双轮平衡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采用MPU6050六轴传感器采集角度和角速度信号,应用卡尔曼融合滤波方式和PID控制算法,以实现双轮平衡车的平衡和简单的直立行走.

    2014年01期 v.26;No.8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基于MPU6050的双轮平衡车控制系统设计

    赖义汉;王凯;

    双轮平衡车是一个高度不稳定两轮机器人,单独使用陀螺仪或者加速度计都不能提供有效而可靠的信息来保证车体的平衡.介绍了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的双轮平衡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采用MPU6050六轴传感器采集角度和角速度信号,应用卡尔曼融合滤波方式和PID控制算法,以实现双轮平衡车的平衡和简单的直立行走.

    2014年01期 v.26;No.8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一种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设计

    程辉;杨克立;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煤矿井下一氧化碳的含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飞思卡尔56F8346的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设计方法.在对一氧化碳传感器中气敏元件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高性能的DSP控制器,研究并设计其软硬件系统,能够实现对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实时检测并显示以及超标声光报警和上位机通信等功能.通过实验可知,所设计的传感器性能稳定、可靠,精度和灵敏度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

    2014年01期 v.26;No.8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 一种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设计

    程辉;杨克立;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煤矿井下一氧化碳的含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飞思卡尔56F8346的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设计方法.在对一氧化碳传感器中气敏元件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高性能的DSP控制器,研究并设计其软硬件系统,能够实现对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实时检测并显示以及超标声光报警和上位机通信等功能.通过实验可知,所设计的传感器性能稳定、可靠,精度和灵敏度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

    2014年01期 v.26;No.8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显示器色空间转换

    洪亮;李瑞娟;

    彩色显示器是用来传达颜色的重要工具,而色彩在不同设备或系统上往往会有差异,所以对显示器建立一个色彩管理系统很有必要.用色彩管理软件和分光光度仪对显示器进行屏幕的校准和特性化,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从RGB色空间到Lab色空间的转换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这种算法对色彩空间的转换具有较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更高的预测准确性.

    2014年01期 v.26;No.8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显示器色空间转换

    洪亮;李瑞娟;

    彩色显示器是用来传达颜色的重要工具,而色彩在不同设备或系统上往往会有差异,所以对显示器建立一个色彩管理系统很有必要.用色彩管理软件和分光光度仪对显示器进行屏幕的校准和特性化,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从RGB色空间到Lab色空间的转换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这种算法对色彩空间的转换具有较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更高的预测准确性.

    2014年01期 v.26;No.8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基于LabVIEW的温度监测系统及软件设计

    付立华;王刚;张晓玫;

    为提高温度测量的智能化水平并降低仪器成本,设计了一种虚拟温度监测系统.该系统用热电偶采集工作端温度,用AD590采集冷端温度,用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和非线性校正.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保存以及温度的报警功能.仿真实验表明,该监测系统测温准确、稳定可靠,可满足实际需要,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4年01期 v.26;No.8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基于LabVIEW的温度监测系统及软件设计

    付立华;王刚;张晓玫;

    为提高温度测量的智能化水平并降低仪器成本,设计了一种虚拟温度监测系统.该系统用热电偶采集工作端温度,用AD590采集冷端温度,用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和非线性校正.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保存以及温度的报警功能.仿真实验表明,该监测系统测温准确、稳定可靠,可满足实际需要,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4年01期 v.26;No.8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基于AHP的院级科研立项评价研究

    周岩;周苑;

    从科研项目立项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立项评价中的应用问题.详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公正的项目立项评价模型,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实例测试了立项评价过程的正确性.

    2014年01期 v.26;No.85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基于AHP的院级科研立项评价研究

    周岩;周苑;

    从科研项目立项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立项评价中的应用问题.详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公正的项目立项评价模型,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实例测试了立项评价过程的正确性.

    2014年01期 v.26;No.85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系统模型及控制器的FRIT同步优化分析

    薛鹏;薛凤娟;

    针对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精确辨识和控制器优化相互依赖的问题,提出了二者同步优化的FRIT设计方法.采用参数化方法将对象辨识和控制器优化转换为基于共同参数的优化问题.利用FRIT方法通过一组实验数据就可实现关键参数的优化配置.为了解决评价函数最优解搜索过程中的非线性问题,引入CMA-ES方法来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并以此保证算法在仿真计算中的有效性.算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反馈控制系统中对象的精确建模和控制器的优化同步提供了思路.

    2014年01期 v.26;No.8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 系统模型及控制器的FRIT同步优化分析

    薛鹏;薛凤娟;

    针对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精确辨识和控制器优化相互依赖的问题,提出了二者同步优化的FRIT设计方法.采用参数化方法将对象辨识和控制器优化转换为基于共同参数的优化问题.利用FRIT方法通过一组实验数据就可实现关键参数的优化配置.为了解决评价函数最优解搜索过程中的非线性问题,引入CMA-ES方法来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并以此保证算法在仿真计算中的有效性.算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反馈控制系统中对象的精确建模和控制器的优化同步提供了思路.

    2014年01期 v.26;No.8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河南工程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重点建设栏目是工程技术研究,主要刊登纺织、煤炭、化工、环保、机电、建筑、计算机等工程专业研究和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竭诚欢迎校内外教师、科技工作者及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赐稿。1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本刊按《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编排,来稿须具备以下要素.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6000字。

    2014年01期 v.26;No.85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河南工程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重点建设栏目是工程技术研究,主要刊登纺织、煤炭、化工、环保、机电、建筑、计算机等工程专业研究和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竭诚欢迎校内外教师、科技工作者及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赐稿。1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本刊按《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编排,来稿须具备以下要素.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6000字。

    2014年01期 v.26;No.85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下载本期数据